<h1>中国书画网</h1>
首 页
网站简介
历代书画家
近现代名家
当代名家
院士展厅
分类展厅
书画销售
人体艺术
书画知识
联系我们
 
最新动态
+ 艺术动态
+ 书画征稿消息
+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
+ 拍卖消息
+ 书画展览消息
+ 书画收藏
+ 艺术争鸣
+ 书画新闻
参展指南
我要参展
参展须知
 
 
 您现在的位置: 大中华书画网 >> 书画知识 - 文化遗产类图书难贴近大众 大师不愿“操刀”

文化遗产类图书难贴近大众 大师不愿“操刀”

出自:四川新闻网    发表时间:2010/7/22 20:29:11    点击率:1038

  随着收藏市场的升温和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,大众对文博考古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。但与此相悖的是,目前出版的大多数文化遗产图书还是“天书”,读者读来“很打脑壳”。问题随之提出——

  7月16日,首届 “紫禁城杯”(2009年度)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在成都揭晓。42种图书分享了年度十佳图书、最佳普及图书、优秀图书等10个奖项。然而,这一业界最高等级评选活动却并未在大众中引起反响。

  市场:叫好又叫座的此类书不多

  走上新华文轩成都总府店二楼,记者寻找半天之后,终于在大厅左侧靠近柱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书柜,里面四层都放满了关于陶瓷、玉器、考古、雕刻等方面的书籍,但柜台标注的却是“美术技法”,读者一般很难发现。同样,在“社会科学类”专柜的下部,记者又看到了《大辽公主——陈国公主墓发掘纪实》、《中国古窑的故事》、《发现仰韶》等文化遗产图书。 
 

  虽然书店里有很多人,但没有人来挑选这类书籍。倒是《中国人盗墓史》、《寻找神秘王陵》这样的图书有人捧读。值班经理康泰告诉记者,文化遗产图书的读者群比较狭窄,非专业人士一般不关注。受欢迎的还是浅显易懂又有专业性的图书。比如收藏家马未都的《马未都说收藏》系列,千余套图书在两小时内就销售一空。往往是新书还没有运到,书店又在向出版社要书。据当当网统计,上周“收藏/鉴赏”类畅销排行榜上,马未都的书囊括前三甲。排第一的《茶当酒集》让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,变得通俗易懂,富有趣味性。

  同时,记者还发现,文化遗产类图书的价格还不便宜。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古瓷钩沉》精装定价320元,平装定价260元;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《广汉三星堆》仅有180多页,定价却为51元,比畅销书还要贵。这本由专业人员写作的图书,虽然语言通俗,但在普通读者眼里还是可读性不强。

  原因:大师不愿“操刀”“小儿科”

  《客死长安——解读文化遗产背后的沧桑故事》夺得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普及图书奖。该书讲述了唐朝时期,波斯、琉球等国人士在长安的遭际沉浮、悲欢离合。王朝的兴衰更迭、壮士的雄韬虎略、沙场上的惨烈与血腥,纷纷在书中鲜活呈现。然而,该书作者、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吴晓丛认为,从普及的角度说,这本书的发行量不算大,知晓的读者并不多,看过的就更少。

  吴晓丛告诉记者,文化遗产图书面临如何通俗化、普及化的问题。“文博系统有丰富的实证资源,可出版的图书却主要为高端论著,不仅受众面狭窄,并且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。”他认为,文化遗产图书难以贴近大众的原因在于,业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——普及读物是不值得下功夫做的 “小儿科”。因此,许多专业人员不愿写作普及读物,大师“操刀”就更为鲜见。

  重庆某出版社透露,曾经策划了考古揭秘的普及读物,找到省内一位知名专家写作,但磨破嘴皮子专家硬是不接招。专家说,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怕出了这样的书,落下搞不好学术的话柄。最后,出版社联系到四川大学一位相关专业研究生出了书。

  此外,出版普及读物得不到相关经费支持,也挫伤了专业人员的写作积极性。因此,市面上看到的多是学术专著,价格动辄几十、上百元,内容又生涩,使读者望而却步。这些都是造成文化遗产类图书难以贴近大众的原因。

  破题: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

  不少学者提出要 “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”,让考古知识、文博知识走进大众。武汉大学教授余西云说,过于高深的文化遗产图书连专业人员都难读懂,大众当然不会感兴趣。只有走出“围城”,才能让大众分享考古成果。

  一些学者已开始行动。记者在书店看到,5月出版的《曹操墓真相》就是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本普及读物。该书讲述了发掘曹操墓的过程和相关历史知识,以及需要揭开的迷题。四川出版集团4月出版的两本由专业人员写作的文化遗产图书同样也很吸引读者。《三星堆之101个迷》既能使“内行看门道”,也顾及了 “外行看热闹”;《金沙之迷》从 “全国有众多金沙村”开篇,将专业知识与历史考证相结合,读来意味悠长。

  “全国有151家出版社在出版文化遗产类图书,都在抢这个市场。”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认为,只要改变思路,起点不高的此类图书,说不定会成为出版热点。    本报记者 陈四四 实习记者 李毅


 
 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广告联系 | 本站章程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方式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© 2008 -2010 汉唐书画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93847号-1 
总部:中国·北京 事业发展部:广东·惠州  联系电话:0752-2356123 邮箱:zhsh5000@163.com
中国文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