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h1>中国书画网</h1>
首 页
网站简介
历代书画家
近现代名家
当代名家
院士展厅
分类展厅
书画销售
人体艺术
书画知识
联系我们
 
最新动态
+ 艺术动态
+ 书画征稿消息
+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
+ 拍卖消息
+ 书画展览消息
+ 书画收藏
+ 艺术争鸣
+ 书画新闻
参展指南
我要参展
参展须知
 
 
 您现在的位置: 大中华书画网 >> 书画知识 - 怀念吴冠中的最好方式

怀念吴冠中的最好方式

出自:中国文化报    发表时间:2010/6/29 23:36:47    点击率:1142

  吴冠中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不可弥补的损失。人们尊重吴先生的遗愿,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,不开追悼会。但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仍以各种方式表达纪念和哀思:清华大学拟定在8月吴先生生日时举行追思会;上海美术馆举办吴冠中捐赠作品陈列展,香港艺术馆“独立风骨——吴冠中捐赠展”将延期至8月29日;国家画院6月28日举行了吴冠中学术研讨会,“东西贯中——吴冠中艺术回顾展”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…… 

  本报刊发专题,纪念这位风格独具、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。

  什么是最好的怀念方式

  吴冠中曾四度捐画给香港,逝世前再赠香港5幅代表作。6月24日晚,其子吴可雨携其父心爱的《朱颜未改》及今年创作的4幅未及装裱的精品抵港,赠给香港艺术馆。可是,就在25日,在香港向媒体披露此好消息的当晚吴老病逝了,吴可雨也因此痛失给老父亲送终的机会!

  据吴可雨介绍说,吴老本来以为去年8月捐给香港的作品是其最后、最精彩的作品,已是艺术生命的总结,但他今年又画了新的作品,觉得还是可以放在艺术馆中保留的,也能使香港艺术馆的藏品更加丰富完整,因此,决定再次捐献。其实,吴冠中厚爱的不只是香港,他这些年来还把自己的代表作无私馈赠给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内地省市乃至新加坡的美术馆等。

  香港艺术馆宣布将《朱颜未改》、《休闲》、《幻影》、《梦醒》和《巢》这5幅“吴氏生前的最后捐赠”,在7月23日增添于“独立风骨——吴冠中捐赠展”中,并将展期延长至8月29日。另据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透露,该馆也将举办“吴冠中纪念特展”。人们期望《朱颜未改》等5幅作品在香港展毕后移展上海,为正在举办世博会的上海增添精彩。

  同时,吴冠中去世前已开始着手的“东西贯中——吴冠中艺术回顾展”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办中。据策展人之一、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介绍,吴先生去世当晚他正在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商谈借作品事宜,当得知噩耗后非常震惊,第一时间便和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飞到北京,带去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慰问。吴冠中艺术回顾展的另一位策展人钱晓鸣表示,吴老逝世的消息“既突然又不突然”。他说:“不突然是因为吴先生今年病情恶化住进医院后,院方发现癌细胞已有了抗药性,治疗有难度;突然是因为老先生一直活跃,敢于讲真话,不断有展览呈现给大家,让人一下无法接受他的离去。”

  马锋辉说:“展览在筹备过程中多次得到吴老的支持,我们的目的是全面展示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、创作思想和艺术精神。吴冠中是享誉国际的大艺术家,向海内外捐赠了400多件作品,但这些作品没有集中展示过,因此我们决定牵头策划一场大型综合性的展览,使得大家能够一次窥见吴冠中的艺术全貌。”

  据悉,该展览将由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,浙江省文化厅、中国美术馆、上海美术馆、浙江美术馆、中国美术学院、新加坡国家美术馆、香港艺术馆等机构承办,主要展览作品是吴冠中捐给海内外艺术机构的300多件代表作和生平的一些资料。

  “没想到老先生走得那么快,办好这个展览是他生前的愿望,因此把展览做好,是对老先生最好的怀念。” 马锋辉说。

为师者的铁肩与柔情

  ——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杨延文追忆老师吴冠中 

  吴冠中先生首先是教育家,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家。

  我们上学的时代,是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,而他是屈指可数的完全遵照艺术规律因材施教的老师。这在今天已成常识,可是在当年的背景下,却是别的老师不具备的。作为学生,我们受益匪浅。 
 

  当时学校里教授级的人物对学生手把手教课的几乎没有,他在课堂上做到了言传身教。他差不多每天都出现在课堂上,亲自修改作品。而教课的同时,他对自己的创作毫不放松,一年至少要出去写生三到四次,他主张“就地炼钢”,把当地最好的东西收集到一起形成作品。常常是他在前面支起画架,我们在后面跟着写生。这种教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在实践中看到老师怎么做,从而明白自己如何做。

  人们可能觉得吴先生个性很强,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学生是非常柔情的。有一次我们在画人体写生,老师看我的作品背景画得很花,拿起笔就在作品上给我改。等老师走了,我觉得改得不合适,当时没有什么世故心理,马上就抹掉了老师的修改,重新再画。这一下子激怒了老师,他在课堂上质问我为什么改了又要抹掉。后来他怕我误会,找来和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位原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老师,我们三人一起聊天,谈吴老师为什么要那样修改。从此我越发敬重老师。

  我成名后,他仍然为我改画。有一年在香港,他看到我的一幅作品不尽完美,说,我给你改一下。他用不透明色带掉画面多余的黑,改了之后画立刻鲜活起来。当场的人很感动:“你的老师都70多岁了,居然还给你改画。”他对我们一直关爱有加,我们恐怕很难再找到这样的老师了。

  为什么大家一看吴老师的作品,就觉得很动人、很清新?因为他的作品有强烈的东方文化意识,又吸收了块面结构。他的确是把握了中西文化的精髓,并融汇了中西文化。他是20世纪最有成就、最有前瞻性的艺术家之一,这个作用未来会越来越清晰。

  吴冠中先生不管遇到任何争论,都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,坚持向前发展。他曾经给我题词“小路终成大路”,意思是说我们走的是一条小路,可能有些人接受不了,有些不同意见,但是没关系,最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走这条路。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需要的执着精神。

  他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,所有的创作经验他都写成文字,经验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,但这是了不得的。画家生怕爬格子,吴先生在他画画之余写了大量优美的文章。

  以前觉得老师在世,有一座大山立在眼前,自己还年轻。现在一下子意识到真的不年轻了,应该放弃一些争论,趁身体还好,在目前的大好形势下,争分夺秒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。吴老在70岁的时候觉得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,后20年做了很多事情。他的房子很小,儿子的车还是捷达,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清苦的生活下努力创作。吴老不是没有条件,而是觉得没有必要,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应该留给创作。

吴老的地位无可取代

  水天中(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)

 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,吴冠中一直是美术界瞩目的人物。这除了他绘画创作上不断出人意料的变化之外,还由于他的艺术思想、他所发表的文字和言论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艺海波澜。吴冠中实际上是以画家和评论家双重身份在中国画坛活动的,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美术家中,写作数量之多和写作影响之大,当以吴冠中为最。

  阅读、思考和写作,是吴冠中自幼养成的习惯。实际上他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,比他对绘画发生兴趣的时间更早。他在上学期间和走出校门以后,一直以思想的敏锐、深入和表达的迅捷、流畅而获佳评。但吴冠中的论说在美术界之广受重视,并不在于文笔的流畅和优美,而在于他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当代艺术的要害,以“快刀斩乱麻”的方式,剖析问题实质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这在博得赞赏的同时,也让固守传统习规的人为之愕然。如吴冠中提出“风筝不断线”,质疑“内容决定形式”,为抽象美辩护,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韪抨击以笔墨为评鉴绘画的唯一标准……这都是他在艺术实践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。由于他所关切的这些问题牵涉当代美术的基本规范和基本价值,必然引起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应。 

  吴冠中论说艺术的文章不是学院派引经据典的“论文”,而是针对当代中国艺术的现实境况对同行提出的“忠告”。他关于现代绘画的存在理由、艺术的传统与创新、形式对于绘画的意义等方面的论述,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,那就是在掌握世界艺术潮汛的基础上,立足现代中国,清醒估量当代中国艺术的得失,企求中国艺术生面新开。由此出发,他为“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和挺进”大声疾呼。例如他关于在美术创作中“内容决定形式”的质疑和对“形式美”的提倡,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图解、说教代替艺术而形成的流弊;他提出“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,其价值等于零”,是针对许多中国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“比雅颂之述作,美大业之馨香”的精神追求;他对中国现代绘画名家的直率评说,是针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欠缺和中国文人“为贤者讳,为尊者讳”的痼疾;他逐字逐句译述《石涛画语录》,是针对今天的泥古不化,寄希望于借古开今,重振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……这些出自艺术实践的见解,包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 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过,如果以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吴冠中的文章,会找出许多论证欠充分、推理不严密的地方,许多批评吴冠中文章的人就是这样做的。但如果看文章对突破美术习规的定势、拓展美术家思路所起的作用,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理论领域中,吴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,他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、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。

  与一般观众的印象不同,吴冠中不是一个超脱、淡泊的艺术家。艺术史已经证明,仅仅从绘画作品推想作者的性格是片面的。在吴冠中内心深处,潜藏着执着、抗争和叛逆的种子。他公开承认自己是叛逆性格的艺术家——1995年香港艺术馆举办20世纪中国绘画研讨会,同时举办“澄怀古道——黄宾虹”和“叛逆的师承——吴冠中”两个展览。吴冠中对此表示:“我很乐意加于我的这顶‘叛逆的师承’的帽子,倒认为是桂冠,因我确乎一向重视师承中的叛逆。”由此可想而知,在报纸上组织专版对他讨伐,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。吴冠中对连篇累牍的声讨的回答是:“我就这么想,这么说,也这么做!”

  吴冠中是一个企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留自己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,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,是他的艺术理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,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,对20世纪中国画坛正面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。

  他像一座高山

  李磊(上海美术馆馆长)

  吴先生是一个融汇中西艺术精髓的大师,他的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情趣,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首诗、一篇散文。吴先生的画和他的诗、文是分不开的,所以,我们看吴先生的画不仅仅是看画,还要看他画里的文。

  跟吴先生接触,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第一次见面。那是2005年,我到上海美术馆后接手做吴先生的艺术展,一次我到火车站去接他,当时吴老看到我很高兴,他说:“你年纪很轻,能做馆长说明你水平很高嘛。”他也很风趣,对我说:“我办展览就像做喜事,你看我穿了一件红衣服。”他当天穿了一件红颜色的夹克。本来大家对大师是很敬畏的,言行比较拘谨,但是他的风趣一下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。后来他准备捐作品给上海美术馆,打电话给我说:“我要安排一些后面的事情,我想跟你商量。”于是2008年年初,我来到北京,他告诉了我捐赠的想法,并且准备好了一个清单。他说:“我没有任何要求,我的艺术,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真谛,我要让它们找一个好的归宿,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艺术是有水平和高度的,我希望有一面墙,让大家看得到什么是好的艺术,我就非常满意了。”我觉得吴先生从来不说他的艺术作品值多少钱,他认为自己的艺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,还是国家的。我感觉他非常热爱国家和民族,虽然他没有什么很漂亮的话,但是他很实在,他觉得好的艺术就是要让大家看到。

  吴先生去世后,人们对他的艺术思想、人文精神的评价会趋于客观,会更加重视和尊重他的艺术成就。就像一座高山,我们走得越远,他显得越高,且在心底愈加清晰。

 


 
 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广告联系 | 本站章程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方式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© 2008 -2010 汉唐书画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93847号-1 
总部:中国·北京 事业发展部:广东·惠州  联系电话:0752-2356123 邮箱:zhsh5000@163.com
中国文明网